房地产商是既得利益者,可他们怎么可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?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。
经济观察报:竞争的本质是公平,如何保证公平竞争? 吴敬琏:最重要的,是要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,保证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在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规则下竞争。既然十八届三中全会肩负重启改革和对改革总体部署重任,我当然希望这次会议对目前的"半统制-半市场经济"体制下的各种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,使统一开放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尽快在中国扎下根来。
第二件事是清理审批制度。到90年代制定"九五"计划的时候,中央中央提出"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",一是经济体制转变,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,前一个转变是后一个转变的基础。当时双方争论非常激烈,前一种声音的力量非常强大。在中国改革前期,确实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整体规划,"摸着石头过河"。今年,整个环境好像有这样的苗头,信贷增长速度加快,信用膨胀趋势明显。
前三种动力支持的增长都存在边际报酬递减问题,不可能长期持续,只有最后一种动力,也就是通过效率改进支持的增长可以持续下去。在出口不力,消费不振的情况下,要维持经济增长,最终还要依靠投资。在任何情况下,政府的工作人员人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都是小的。
它们的经验对我们更有可行性。有一种说法,要实行小政府、大市场就行了,实际上这是不行的。机构要怎么建呢?办法是:地方财政出一部分钱,各大金融机构出一部分钱,把架子先搭起来。现在的分税制的比例是1994年定的,实际上就到省为止了。
我们曾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,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,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,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。在这个问题上,应该想办法,对于长期的债务,应该采取了断的形式,把它折扣成由中央担保的地方债券,地方债券不是短期贷款,可以再试行。
现在是跑项目,将来会是跑债务,这个应该规范化运作。有人说,是强市场强政府,这个强也不行。卖地以前一直采用,的确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困难,但是现在怎么样?没那么多地了,地卖完后又怎么办?没办法。靠卖地维持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现在有两个路走,第一个路子是卖地。
银行贷款将来又还不上,变成坏账怎么办?这是蕴藏着金融风险的。(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)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新型城镇化 。还有省跟下面的地级市的关系,地级市跟县的关系,都不明确。实际上,很多发达国家是这么做的,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
现在的分税制的比例是1994年定的,实际上就到省为止了。中央的财权多,而很多事情是地方做,地方又没有钱。
在这个问题上,应该想办法,对于长期的债务,应该采取了断的形式,把它折扣成由中央担保的地方债券,地方债券不是短期贷款,可以再试行。政府能够做市场也能做的,就要给市场。
架子搭起来就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券,利率比银行存款高、比国库券高,大家来买。因为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在19世纪末基本定型,美国在20世纪初也定型,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城市化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,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起来的。所以,解决城镇化的经费问题,就要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,既然要让地方做这件事,地方就应该有相应的经费。有效市场,市场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,这就行了。人民日报今年8月份登出来,全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开支13万块钱。实际上,很多发达国家是这么做的,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。
在任何情况下,政府的工作人员人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都是小的。我的文章中谈得比较多的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经验。
政府该做的就是市场做不了、做不好的,比如收入再分配,政府就应该帮助。有人说,是强市场强政府,这个强也不行。
比如,一笔钱以基金券的形式筹集出来,是为了建自来水一厂,建第二电厂,或者建其它公共服务设施,所有这些都是一笔项目,大家买后可以转让,也可以分红,还有固定利息。(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)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新型城镇化 。
卖地以前一直采用,的确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困难,但是现在怎么样?没那么多地了,地卖完后又怎么办?没办法。银行贷款将来又还不上,变成坏账怎么办?这是蕴藏着金融风险的。还有省跟下面的地级市的关系,地级市跟县的关系,都不明确。它们的办法是以城市为单位,建立城市公共建设基金。
每个项目的钱怎么花,全部公开化,市场运作。依靠什么?实践中依靠讨价还价来定,这不规范,要改革。
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,财权和事权是不对称的。在中国,总有办法能够建,但是现在的路是不能走了。
另外,地方应该压缩经费,中央也应该压缩经费,把钱用在更有效的地方。 我们曾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,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,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,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。
中央不要任意为地方债务兜底,因为这是不规范的。这样的效果是好的,为什么?因为它是市场化运作,能吸纳社会资金。小政府大市场这个提法不准确,是因为市场跟政府的关系不能用大跟小来分。机构要怎么建呢?办法是:地方财政出一部分钱,各大金融机构出一部分钱,把架子先搭起来。
靠卖地维持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现在有两个路走,第一个路子是卖地。这样才能够摆正市场跟政府的关系。
所以除了非常必要的项目,大规模环境的治理,政府应该投资的要投资,但凡是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,如自来水厂、电厂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建,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笔钱。有一种说法,要实行小政府、大市场就行了,实际上这是不行的。
我在我的文章里用的是有效市场,有效政府。改掉以后政府仍要花这么多钱,怎么办?向银行借债。